2002年1月


祖籍:辽宁

1984年事业于中国民航学院经济管理系

1992年毕业于日本早相田大学大学院商学研究科

1992年进入日本最大的香料公司高砂株式会社海外部

1993年开始学习色彩理论知识

1997年考取日本文部省及日本全国服饰教育者联合会的“色彩配套师”资格证书

1997年获取了世界最权威色彩咨询机构——美国CMB色彩咨询公司色彩顾问资格

1998年将 色彩季节理论”引入中国,在北京开设了中国首家色彩咨询机构——北京西蔓色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生活方式:候鸟式

业余爱好:看电影、旅游、阅读杂志

血型:O型

最喜欢的运动:有氧操(但是已经4年没做了)

最喜欢的植物:所有的绿色植物

宠物:非洲的小陆龟(呢称—小红腿)



清晨的阳光从镜子中折射到于西蔓脸上,整个室内因流淌着她淡淡的、优雅的女人味而熠熠生辉。松石蓝的套装、金色流线型的耳环、黄褐相间的丝巾,半垂而又微微弯曲的头发和西蔓今天的状态相得益彰。

这个天生爱打扮的女人坚持相信女人是该要优雅的.而美丽其实是一件需要努力的事情。在90年代那个美丽极度匮乏的时代,尽管从小到大因为爱美而要受到别人的非议.老师也曾怀疑:“这是不是社会上不学无术的孩子啊?”,但是现在西蔓谈到美丽时的坚定目光使得没有人会怀疑她身兼数职而又乐在其中。

媒体称她为中国色彩的第一人.《中国妇女报》甚至把她评为“本世纪对中国有杰出贡献的女性之一”,但这个追求完美的女人否认自己的完美。在她看来学习是一件必需终生延续的事情。她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时省下钱去学花道,看能剧(日本传统的歌舞表演),买许多在别人眼中看来是很奢侈的时尚杂志,参加各种培训班:毕业后进入日本高砂株式会社海外部的她又学习了色彩基础理论知识、室内搭配、环境色彩、商品色彩、广告色彩:而延伸到她现在生活中的则是建筑学。

她说30岁以前是一个积累,学习,之后才有厚积勃发的可能。

而她现在和先生两地分居,在中国和日本之间飞来飞去,过着候鸟式的生活。

1987年东渡日本时,那个26岁的小姑娘决没有想到她会像今天一样生活。14年后的今天,一直和经济打交道的西蔓最得意的一件事就是自己半路“出家”把色彩作为自己的事业。

“1992年在高砂,有一次去香港出差的机会,朋友劳伦斯(现爱立信市场总监)在皱着眉目睹了我的购物行为后向我介绍了一本书—《ColorMe Beautiful》,他说自己的太太现在 简直为此这谜,一定要考CMB的顾问,我从当晚回酒店一直看到第二天下飞机,看完了我就觉得自己胎换骨了,一下子开了窍。这二,三十年的生活,哪儿有毛病,为了什么,一下就全明白了。”

西蔓开始觉得自己要学习,而不是臭美。

1997年是西蔓的丰收年,在1/6的录取比例中,她顺利通过了日本文部省认可的国家级资格考试,获得日本“服饰配套色彩能力鉴定”的三级证书。11月,她成为CMB注册顾问中的惟一一位华裔女性。同时在日本与朋友合开的色彩工作室“缤纷”正好迎头赶上日本色彩消费的春天。

“一个人对任何一种物品,可以在七秒钟之内将色彩和形状留在印象里,这实在太重要了。在国外,许多人甚至就靠衣着区分中国人和日本人!因为日本街头人们着装的色彩感觉和时装剧中是一模一样的,而中国······”

“总有那么一天,我要把自己所学的这些带回中国,就像改变自己一样去改变别人。”西蔓总是这么想,因为走在中国街头永远黑压压一片的记忆从小就给了西蔓不可磨灭的色彩压抑感。

理想主义者西蔓认为,实在很难想象低劣的色彩观念能传达出高水准的人文背景和涉外素质,而中国要被国际所认可的许多东西中当然也应该包括色彩。

她开始盘算着要在中国出书了,老师伊藤泰子的支持和信任使她顺利拿到了日本版《Color Me Beautiful》 的翻译权。

最富有戏剧性的是.1997年底,本来打算回国出书的西蔓到北京,上海和深圳捎带着作了4场演讲后,就决定立刻回到中国开展她的色彩事业,而这离她在日本的投资时间还不到6个月,扑面而来的热潮让她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而这,恰恰是一个公司在市场起步阶段必不可少的基础。另一个可怕的事实是,在中国,色彩课程根本没有纳入非专业学生学习课程,她遭遇了人材瓶颈。

虽然双重叠加的投资有可能会让西蔓负债累累,但是1998年5月,注册资金100万的西蔓色彩工作室仍然在北京开始了正式运作。6月.西蔓彻底放弃了在日本刚刚开始却是胜算在握的局面,损失了自己的第一笔投资资金,带着仅有的3个助手在世都百货一间小小的工作室开始了加班到12点的创业生涯。

尽管中国的局面让她忐忑不安.她还是找到了理由说服自己。归国后的她看到了一个完整的中国市场,“有很丰富的欧洲、日本市场上的东西,这是一个很立体的市场,不像日本会有保护政策来排斥欧货。她判断,由于这种市场的支持,中国人的生活肯定会在短时间完成从量的需求转向质的需求的飞跃。而当追求质的时代来临,色彩行业是必不可少的行业。

“中国那时简直就是一块干海绵.对美的需求简直到了饥渴的地步—北京和上海外企写字楼里的女孩们让我印象深刻,从中午讲到下午,她们不上班也不让我走,渴望继续的交流。”她感觉是像咨询业这样的无形商品进入的时候了。

投资还需要理由吗?

事实证明了她的眼光,开业当月,日本资生堂和世都百货就和她进行了企业色彩方面的合作。3年来的每个月都会有企业来进行项目合作.现

在,西蔓的公司分布在各行各业的企业客户已达到了45家,工作室的收费会员增加到了3000多名。

西蔓承认,在日本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为她在中国的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直到现在,我还要感谢我在早稻田大学那些被朋友们称为是奢侈的行为,那实再太重要了。”

被誉为“色彩第一夫人”的卡洛尔·杰克逊虽出身于美学心理学,创立了色彩四季学说,但现在已然不问世事,把公司交给了意大利人安东尼奥,作为日本色彩界的开山鼻祖佐藤泰子也只是在一定范围内经营,毕业于日本庆应大学哲学美学系的她显然更偏重于学术上的完美。

学管理出身的于西蔓当然应该更擅长于“色彩”概念的经营。

在日本,自从西蔓的老师佐藤泰子1984出版了《Color Me Beautiful》 的日本手册,色彩的概念开始向政界渗入,先是当时的首相接受了它,然后是贵族收入层,而后是演艺圈、模特等,直到1990年色彩概念才开始本土化进程.而1996年日本文部省才承认了AFB(日本全国服饰教育者联合会)的色彩资格考试。

在中国,西蔓很快发现自己并不能像老师在日本那样走从上到下的路线。地广人多的中国,民众的呼声似乎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她和主席当年一样,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她坚持给每个普通人上色彩心理课.因为坚信消费行为上对于色彩倾向的细微变化将会影响相关行业对产品色彩的调整,从而拉动色彩消费。

西蔓并没有凭空想象,在四季色彩的中国本土化进程中,西蔓发明的独特的“形容词定位法”、“大明眼镜店是怎么样的?他们的员工挑出来的形容词有传统的.庄重的,时尚的等等,我们根据挑出来的这些形容词定位设计的基调.很准。这个人本化的方法充分体现了色彩设计也应该是一个科学的量身定做的过程。”幻想和色彩应用找到了连接,设计结果往往让双方都很满意。

作为中国惟——一家较为权威的色彩咨询公司.西蔓加盟店的费用定得出乎意料的低—5万元人民币享有5年的品牌使用权,竞争被西蔓看成是发展中的必要条件。在她的思维中,把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出去,就是为了形成一个竞争市场,有了竞争才会形成一个规模行业,只有规模行业才能满足规模需求。

作为中国“色彩第一夫人”,西蔓苦恼显然也不少于她的优势。

1999年,公司开始少量盈利,一个星期平均8名顾客,媒体戏称为:“富婆俱乐部”,那时的西蔓身兼数职,一个人养活一个公司,东一个项目西一个项目打着游击战,她不仅是一个独立的投资者,还扮演着经营者.管理者、技术总监,市场总监的角色。

在中国我遇到了一个在日本不会遇到的问题,许多招来的人我亲白带了一年,在刚刚可以使用时就走了,他们离开,并且成为别人的老师。我留不住人材、而在日本,人们不会认为自己一年内就学到了自己想学的东西,当时大家只是认可了西蔓,并没有认可西蔓色彩顾问.加上公司总是处于梯队不完善的状态,管理层极度扁平导致运作不规范。客户增长率很不理想。

有的学生另立门户时干脆直接copy西蔓公司初创时来之不易的材料,如果说把这视为规模行业发展所应有的初步现象,还在西蔓接受的范围内的话,那最让她受不了的就是有的在外开店的学员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曲解色彩理论:“红色太艳,很俗.永远也别去穿它!”在专业的色彩措配师眼里,没有俗气的颜色,只有不理想的搭配。

西蔓开始焦急地意识到,高价.人才流失,不规范,走低的客户增长率,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她开始选择自己培训班中优秀的……


四季色彩理论

1980年,一本名为《Color Mo Beautiful》(色彩使我美丽)的 著作一下风靡了美国,连续3年登上《纽约时报》的年度畅销书排行榜,美国人卡罗尔·杰克逊女士第一次将绘画理论中的色彩理论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举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四季色彩理论根据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肤色,发色、唇色、孔色以及脸上的红晕,甚至职业背景,将人分为春、夏、秋、冬4种色彩季型,并将此理论用于化妆,服饰以及环境用色。

随后,理论在美国,欧洲广泛地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个人的着装配色,商品的陈列,街道的布局乃至整个城市的整体形象设计,基本涵盖了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卡罗尔的公司应运而生,如今已在全世界2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CMB公司是目前世界上最为权威的色彩咨询机构。